粤港澳大湾区碳金融创新取得突破,深圳落地全国首单"跨境绿色资产担保品池",支持境外机构质押境内绿色债券融资,2023年跨境绿色资金流动规模突破400亿元。深交所推出碳中和公司债、蓝色债券等创新产品,年发行规模占全国16%。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发行的离岸人民币绿色市政债获香港投资者37%认购,票面
我国碳金融工具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湖北试点碳市场完成全国首单CCER质押贷款,金额达2000万元。该模式允许企业以核证减排量为质押物获取融资,有效盘活碳资产流动性。同时,上海宝碳联合信托机构推出权益型碳信托产品,首期规模3000万元,重点支持煤矿瓦斯再利用等CCER项目开发。中航信托设立的全国首
2024年碳期货期权交易量达480亿吨,欧盟占比68%。韩国推出首个亚太碳价指数基金,加州碳配额抵押融资规模超50亿美元,金融工具创新降低实体企业履约成本27%。
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从支持增强消费能力、扩大消费领域金融供给、挖掘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促进提升消费供给效能、优化消费环境和政策支撑保障等6个方面提出举措。其中,鼓励金融机构多渠道、多方式做好消费品以旧换新金融服务。加强对绿色
非洲开发银行在第60届年宣布,将设立非洲碳市场支持机制,以推动非洲碳信用市场建设,助力该地区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风暴等日益加剧的影响。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机制目前仍处于设计阶段,计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协助各国政府制定碳交易相关政策与法规,二是推动碳信用供需增长并建设必要的市场基
6月18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绿色信贷规模位居全球第一,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市场规模全球领先。 李云泽指出,中国坚定不移推进"双碳"目标,预计2030年实现碳排放目标资金需求将超25万亿元,绿色金融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外
纳入碳账户管理的企业可享受绿色信贷优惠,A级企业贷款利率下浮15%。碳排放强度同比上升的,银行有权触发贷款提前回收条款,倒逼减排技术改造。
绿证市场创新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杭州亚运会、上海进博会等大型活动通过绿证实现全流程绿色用能;居民个人绿证购买量达118万个,电网企业推出"绿电套餐"便利购买。金融机构将绿证纳入绿色信贷评估体系,政府采购优先支持绿证消费单位。2024年绿证单独交易量达2.77亿个,跨省交易占比超60%。
《关于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意见》明确鼓励金融机构参与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建设,但三类市场参与路径各异。碳排放权市场将率先向金融机构开放,以提升流动性和价格稳定性;用水权交易可通过绿色金融工具创新(如抵押、入股)激活市场;排污权因区域差异大、产品复杂度高,金融机构参与难度较
据《意见》部署,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优化配额分配方案,推行免费与有偿分配相结合模式,有序提高有偿比例。中创碳投董事长唐人虎建议参考欧盟体系建立混合分配机制。针对当前市场履约驱动明显、流动性不足的短板,政策明确将丰富交易品种与方式。伦敦大学学院教授梁希指出,金融机构参与需稳定政策
通过建立覆盖986家规上企业的五色碳效码评级体系,将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强度与贷款利率挂钩,最高利差达150BP。巨化集团通过"碳排放权+排污权"组合质押融资5.2亿元建设零碳工厂,带动区域工业碳强度三年下降19%。"碳金融大脑"平台整合12个部门数据生成企业碳画像,2023年发放优惠贷款超200亿元。该模
5月28日消息,上海电气旗下上海电气商业保理有限公司,携手国网英大碳资产公司及交通银行等战略合作伙伴,创新推出“绿色脱核货到保理”模式,并在上海飞航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成功落地首单业务。该模式依托碳足迹认证体系与银行账户监管机制,将绿色评价标准嵌入融资流程,锁定货物流和回款资金流,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