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规范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路径,要求稳妥推进符合要求的银行等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支持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明确金融机构需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做好服务,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强调守住碳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要求加强交易行为监管,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及操纵市场价格行为。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需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同步完善价格跟踪评估机制与风险预警处置程序。
8月18日,伦敦金融城与英国政府联合成立的转型金融委员会发布了首份《转型金融指南(草案)》,并启动为期一个月的公众咨询。此举旨在为公司、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向净零转型提供指导。指南为企业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提供净零转型的操作框架,覆盖了一系列适用于资产类别和地区(包括新兴市场)的原则和因素
2024年碳金融呈现三大突破:1)首单碳信用ABS发行(规模1.2亿美元);2)期货合约试点交易量达380万吨;3)保险产品覆盖扩展至8个新项目类型。但38%交易纠纷显示标准化不足,预计2025年ISDA将发布碳衍生品合约模板,推动二级市场规范化发展。
市场金融化特征日益明显:1)2024年28%的交易采用远期合约形式(2023年为19%),特别是ARR项目远期价格达26-32美元/吨(2026-2028年交割);2)保险产品覆盖率达17%,主要针对林业项目的逆转风险;3)碳信用质押融资规模同比增长40%。然而,这种演变也带来新的挑战——受访者指出,38%的纠纷源于交付信
对标绿色金融管理体系,推动建立碳市场与绿色金融市场的信息互通互认机制,鼓励评级机构将有关单位自主披露的碳排放信息纳入企业信用、绿色产品评级方法。研究建立基于企业碳绩效的碳账户体系,与绿色投融资形成联动机制,推动碳定价在绿色投融资中的应用。逐步完善激励机制,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
碳信用金融创新呈现三大趋势:1)产品结构化,如Rubicon Carbon的RCTs包含基础信用、缓冲信用和保险信用三层;2)期限多元化,Xpansiv推出的碳信用期货已覆盖1-5年期限;3)风险对冲专业化,碳储存失效险费率根据项目类型差异达3-15%。这些创新使市场流动性提升200%,但专业门槛也随之提高:1)复合型
支持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依法合规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活动、碳排放权现货及衍生品交易。研究符合监管要求的境外机构投资者使用跨境人民币参与上海碳排放权交易。探索个人参与碳交易的模式与路径。有效发挥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作用,不断丰富碳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推动碳金融规模持续增长。支持
8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在绿色金融方面提出,要发挥绿色金融牵引作用,助力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建设支持高碳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金融标准体系。强化绿色信贷、
由爱荷华州总检察长布伦娜·伯德(Brenna Bird)领导的23名美国州检察长小组发布了一封致科学碳目标倡议组织(SBTi)的信,要求提供有关该组织及其成员的信息,并表示担心参与净零组织可能会违反反垄断、消费者保护和其他法律。总检察长在信中特别关注了SBTi最近发布的金融机构净零(FINZ)标准,并暗示该标
世界银行(World Bank)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可持续债券市场报告,旨在总结全球可持续债券市场发展趋势。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全球绿色债券、社会债券、可持续债券、可持续挂钩债券和转型债券的总发行规模已经达到6.3万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全球可持续债券发行规模为4800亿美元,绿色债券
根据英国金融服务监管机构金融行为监管局(FCA)的最新审查,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市场在解决一些关键的诚信和可信度问题方面取得了进展,这标志着“在发展可信的过渡金融生态系统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的观察是在2023年对小型短期贷款市场进行审查之后做出的。审查概述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