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商银行发布了2023半年度社会责任(ESG与可持续金融)专题报告。这是继2021年工商银行在业内首家发布半年度ESG专题报告后,连续第三年编制和发布ESG专题报告,体现了工商银行在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中对ESG与可持续金融的高度重视
“绿色金融的起源,从体系上来讲,是2016年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七部委共同发布的《绿色金融指导意见》,自此我国形成了绿色金融的政策框架。”马骏表示,绿色金融的“四大支柱”包括界定标准、可持续信息披露、激励机制以及产品体系和产品创新
在“碳达峰、碳中和”指引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管理部门强化监管引领,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金融机构着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绿色能量”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孙轶颋认为,金融支持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不可或缺。绿色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工具、融资模式特别是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要通过好的政策体系及机制把这些融资模式、金融场景资金撬动起来。要用绿色金融的模式创新把债权、股权、政府支持手段等特点不同的
近日,商业银行发布2023年中期业绩报告,金融赋能实体经济成为疫情平稳转段后的亮点工作。随着LPR下调引导贷款利率下行,对各家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将产生一定影响。如何把握净利息收入基本盘与加大信贷投放总量节奏,进而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可持续和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
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启了碳排放权抵押融资贷款等创新探索,但受政策制度所限,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尚未进入全国碳市场,未能发挥促进碳配额有效定价、增强市场活跃度的作用。从全球碳市场发展规律来看,未来我国碳市场扩容将是大概率事件
9月5日,服贸会“碳中和行动与企业ESG创新”论坛如期举办。会议上,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梅德文对当前中国自愿碳市场的现状及未来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未来中国碳市场若金融化后,以其70亿-80亿吨配额来看,年交易额有望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碳市场以碳排放权为标的资产进行交易,是比较典型的权证市场,有较强的金融属性。因此,发展碳金融对建好碳市场至关重要。在“双碳”目标下,金融机构今年以来频频发力碳金融,与“碳”挂钩的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体系不断涌现。
洪涝、干旱、台风、动物濒危、海平面侵蚀居住地,突发气候危机愈发密集与暴力,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也愈发成为全球共识。目前,已有173个经济体为全球温室气体净排放的目标而制定了自身的净零计划表。“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则是中国的承诺
健全规则标准。逐步完善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金融制度框架,形成与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相匹配的金融政策安排。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制定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标准,为金融机构全面衡量碳足迹,加强气候和环境风险的管理提供指导
据易碳家了解到,武汉碳普惠管理公司和小象飞羊(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金融机构碳核算平台,助力金融机构识别碳排放分布、摸清碳资产家底。
碳排放测算正是可以反映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一大数据体现,而数据和技术则是发展绿色低碳的两大重要抓手。而对于产业园区来说,除了可以发展既有产业的绿色化,也可以考虑绿色化发展,绿色低碳技术还有很多待开发的空间